少年時的川島理一郎為古老文明和原始美術深深著迷,十多年後來台,直擊原住民部落的生活情景、動作聲響,與原始氣息,再次喚醒他的手指驅動畫筆。那個力量與節奏讓他想起,自己曾經像太陽神阿波羅一樣跳舞。
分類: 不朽的青春
青灰色的東京練習曲──重返劉啟祥的藝術起點
匿跡一甲子的畫作,雖非畫家於成熟時期的結晶,卻是在學生時代的作品首度現身,其珍貴處正如一道迴光,將我們引向劉啟祥藝術生涯的起點。
黃土水的苦心談(下)
赴笈言語與風俗都不同的異鄉奮鬥,如今黃土水更加邁進理想,也能愉快地追憶過去。聽這樣一位藝術家的談話實在很有價值。他的談話句句都具有無法形容的震撼力。
黃土水的苦心談(上)
1920年黃土水以「蕃童」入選第二回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台灣藝術家入選帝展的第一人。日日新報記者特別訪談他,介紹了他在日本留學奮鬥與創作上的心路歷程。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
黃土水最輝煌的創作時光,剛好符合日本大正時期,他還沒看到光復後的台灣社會,就英年早逝。許多代表作在他死後散佚,《少女》像獨自安置在台灣他的母校裡,一百年後才現世,《少女》能否看到黃土水的期望已經實現,或還在路上呢?
臺灣的青春住了誰?跟著專家跨域再發現
本次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除了藝術史相關的系列講座,館方也邀請了跨領域的專家從各個角度切入,帶大家一起用不同的角度多認識展覽相關的主題、藝術家,一同再發現臺灣的青春記事。
偶然與巧合──談台博館藏山崎省三作品的發現
將近50年的時光,這位春陽會畫家創作的台灣風景畫,被框在滯台日人的台展作品的畫框裡,無人知曉。或許這件作品在歷史中之所以被這樣錯裝和遺忘,是因為我們現在以戰後的國家為本位,書寫自己國家的美術史時,造成還有許多畫家和作品,失落在彼此的境界之間。
生機盎然──鹽月桃甫的《萌芽》
1927年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開啟了台灣美術新的一頁。作為台展催生者之一,也是審查委員之一的鹽月桃甫也展出油畫《萌芽》,來祝福剛起步的台展。此畫在戰後不知所蹤,因緣際會,終於在2020年重新公諸於世,不僅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也重新將我們帶回鹽月色彩繽紛的世界。
我不在咖啡廳,就是在山路上—台灣山岳畫家呂基正(下)
隨著二戰的結束,殖民地台灣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呂基正也面臨了人生的重大抉擇。1946年他決定與妻子渡海來台,終生定居於此。來台後雖然生活困頓,但天性樂觀的呂基正並沒有因此停下畫筆,反而積極參加展覽並組織畫會活動。擅長人物與風景畫的呂基正,或許沒想到來台定居這件事,意外造就他日後成為「山岳畫家」的契機。
誰讓青春成為不朽—跟著研究團隊再發現
*講座、導覽活動內容以Montue北師美術館官方粉絲頁所公布之訊息為準 系列講座場次 講座報名https://… 繼續閱讀 誰讓青春成為不朽—跟著研究團隊再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