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 不朽的青春

「芳蘭之丘」上的不朽青春──鄭世璠的第二師範學習歷程

「畫是緣的線開講的藤/畫超越國境/心的橋樑」新竹畫家鄭世璠畢生以永遠的「芳蘭學子」為榮。這幅翠綠盎然的《山村》標誌著藝術之美、師生之情跨越國界也跨越戰爭,也反映出在戰亂與物質缺乏的年代,臺灣畫家們依然努力不輟舉辦畫展,延續他們的青春,成就他們的不朽。

所有文章, 不朽的青春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台灣第一代膠彩畫家,除了「台展三少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林之助以外,英年早逝的呂鐵州(1899-1942)也值得我們認識。此次公開的《鹿圖》竟然是呂鐵州未曾公開的作品!它的誕生與收藏過程,不僅反映出呂鐵州與其下門生挑戰台展的奮鬥故事,也帶我們了解東洋畫在台灣落地生根後的變革。

所有文章, 不朽的青春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

黃土水最輝煌的創作時光,剛好符合日本大正時期,他還沒看到光復後的台灣社會,就英年早逝。許多代表作在他死後散佚,《少女》像獨自安置在台灣他的母校裡,一百年後才現世,《少女》能否看到黃土水的期望已經實現,或還在路上呢?

所有文章, 不朽的青春

偶然與巧合──談台博館藏山崎省三作品的發現

將近50年的時光,這位春陽會畫家創作的台灣風景畫,被框在滯台日人的台展作品的畫框裡,無人知曉。或許這件作品在歷史中之所以被這樣錯裝和遺忘,是因為我們現在以戰後的國家為本位,書寫自己國家的美術史時,造成還有許多畫家和作品,失落在彼此的境界之間。

所有文章, 不朽的青春

生機盎然──鹽月桃甫的《萌芽》

1927年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開啟了台灣美術新的一頁。作為台展催生者之一,也是審查委員之一的鹽月桃甫也展出油畫《萌芽》,來祝福剛起步的台展。此畫在戰後不知所蹤,因緣際會,終於在2020年重新公諸於世,不僅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也重新將我們帶回鹽月色彩繽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