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第四屆省展引爆的「正統國畫論爭」,前後延燒了三十年,直到林之助以「膠彩畫」為臺灣畫家繪製的「東洋畫」命名,1983年省展設立「膠彩畫部」,爭論才告一段落。臺灣美術史上的「正統國畫論爭」不僅是國畫的民族本位之爭,更是水墨畫的傳統與現代、臨摹與寫生之辯。
作者: Bí-su̍t Taiwan
70年代鄉土的回歸──《臺灣美術兩百年》
70年代就是一群年輕人怎麼從追求「現代中國」的世界觀,轉變到回歸鄉土現實。他們經歷了「覺醒」的過程,逐漸認識到土地、人民、鄉土、現實的重要。畫家也紛紛上山下海、深入臺灣各地踏查,以畫作表現臺灣的風土民情。
摩登城市的畫像──《臺灣美術兩百年》
用一座城市完成一幅畫——摘錄改寫自《#臺灣美術兩百年》第四章導論〈#都會摩登〉。近一百年前的近代東亞,匯聚多國文化的城市,站在路與海相擁、雨霧迷離的港岸邊,映在畫家、作家們眼中的「摩登」究竟是什麼樣的景色?在景色當中又有著怎樣的心情呢?
文化混搭:陳進《芝蘭之香》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陳進的《芝蘭之香》(1932)畫中卻有著一種特殊的時代感,看似和諧的畫面,實則融合了來自不同文化的元素,讓這股香氣格外複雜且迷人。
傾注百年的孤獨感──再讀黃土水〈出生於台灣〉
在黃土水的〈出生於台灣〉文章中並沒有特別描述他是「孤獨」的。不過孤獨的人通常不會說自己孤獨,黃土水的孤獨感,來自他所面對的世界、台灣社會的現狀,也與百年來東亞美術史多歧的發展有關。本篇試圖推敲畫家的情感(史)與狀態,或許更能理解他寫這篇文章背後的來龍去脈。
雲豹在我心中
雲豹或許已消逝在台灣山林的版圖上,對魯凱族部落而言,雲豹活在他們的心中。對藝術家而言,黛藍的天空,亮黃的燈火,斑斕的雲豹,鐵灰的石板,成為畫面上明亮的色彩,呼喊出一段魯凱與雲豹之間歷史傳奇。
「芳蘭之丘」上的不朽青春──鄭世璠的第二師範學習歷程
「畫是緣的線開講的藤/畫超越國境/心的橋樑」新竹畫家鄭世璠畢生以永遠的「芳蘭學子」為榮。這幅翠綠盎然的《山村》標誌著藝術之美、師生之情跨越國界也跨越戰爭,也反映出在戰亂與物質缺乏的年代,臺灣畫家們依然努力不輟舉辦畫展,延續他們的青春,成就他們的不朽。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台灣第一代膠彩畫家,除了「台展三少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林之助以外,英年早逝的呂鐵州(1899-1942)也值得我們認識。此次公開的《鹿圖》竟然是呂鐵州未曾公開的作品!它的誕生與收藏過程,不僅反映出呂鐵州與其下門生挑戰台展的奮鬥故事,也帶我們了解東洋畫在台灣落地生根後的變革。
神的孩子在跳舞──川島理一郎的台灣之旅
少年時的川島理一郎為古老文明和原始美術深深著迷,十多年後來台,直擊原住民部落的生活情景、動作聲響,與原始氣息,再次喚醒他的手指驅動畫筆。那個力量與節奏讓他想起,自己曾經像太陽神阿波羅一樣跳舞。
「為藝術品把把脈—老畫病變與修復實例」郭江宋老師台大藝研所演講活動報導04:預防保存篇
在演講最後,郭老師再次重申了「預防性保護」的概念:文化遺產若只有藉由「修復治療」獲得康復,而無「預防保存」的環境,就像一個沒有遵循醫學常識的人,將一直反覆進出醫院治療,繪畫作品同樣也將於損壞與修復間不斷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