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豹或許已消逝在台灣山林的版圖上,對魯凱族部落而言,雲豹活在他們的心中。對藝術家而言,黛藍的天空,亮黃的燈火,斑斕的雲豹,鐵灰的石板,成為畫面上明亮的色彩,呼喊出一段魯凱與雲豹之間歷史傳奇。
作者: Bí-su̍t Taiwan
「芳蘭之丘」上的不朽青春──鄭世璠的第二師範學習歷程
「畫是緣的線開講的藤/畫超越國境/心的橋樑」新竹畫家鄭世璠畢生以永遠的「芳蘭學子」為榮。這幅翠綠盎然的《山村》標誌著藝術之美、師生之情跨越國界也跨越戰爭,也反映出在戰亂與物質缺乏的年代,臺灣畫家們依然努力不輟舉辦畫展,延續他們的青春,成就他們的不朽。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台灣第一代膠彩畫家,除了「台展三少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林之助以外,英年早逝的呂鐵州(1899-1942)也值得我們認識。此次公開的《鹿圖》竟然是呂鐵州未曾公開的作品!它的誕生與收藏過程,不僅反映出呂鐵州與其下門生挑戰台展的奮鬥故事,也帶我們了解東洋畫在台灣落地生根後的變革。
神的孩子在跳舞──川島理一郎的台灣之旅
少年時的川島理一郎為古老文明和原始美術深深著迷,十多年後來台,直擊原住民部落的生活情景、動作聲響,與原始氣息,再次喚醒他的手指驅動畫筆。那個力量與節奏讓他想起,自己曾經像太陽神阿波羅一樣跳舞。
「為藝術品把把脈—老畫病變與修復實例」郭江宋老師台大藝研所演講活動報導04:預防保存篇
在演講最後,郭老師再次重申了「預防性保護」的概念:文化遺產若只有藉由「修復治療」獲得康復,而無「預防保存」的環境,就像一個沒有遵循醫學常識的人,將一直反覆進出醫院治療,繪畫作品同樣也將於損壞與修復間不斷循環。
「為藝術品把把脈—老畫病變與修復實例」郭江宋老師台大藝研所演講活動報導03:修復實戰篇
郭老師說每一件作品的修復都是個案,在這次的演講當中,他特地以這次「不朽的青春」展覽中所經手修復的幾件作品為例,詳細分享如何修復的過程。小編特地為大家整理出幾個重要的修復步驟,郭老師還出了小測驗考考大家,要仔細看喔!
「為藝術品把把脈—老畫病變與修復實例」郭江宋老師台大藝研所演講活動報導02:為畫把脈篇
郭老師提到,作品有自己的壽命,其「先天條件」也就是它的材料,「後天條件」即擁有者的「預防性保存」,就是穩定的保存環境。如果有健全的保存觀念與條件,修復師就可以做到最少程度的干預,尊重畫家原始意圖。
「為藝術品把把脈—老畫病變與修復實例」郭江宋老師台大藝研所演講活動報導01:修復師養成篇
什麼是保存修復?在怎樣的狀態下藝術品文物會需要修復?作品修復會需要經過哪些步驟,是否有一定的規範呢?台大藝術史研所邀請資深修復師郭江宋舉辦一場介紹「什麼是修復」的演講。郭老師覺得藉著這次演講的機會,可以給在座的收藏家、研究者、創作者等一些很好的建議:在怎樣的情況下,你的作品會出現保存上的危機。
青灰色的東京練習曲──重返劉啟祥的藝術起點
匿跡一甲子的畫作,雖非畫家於成熟時期的結晶,卻是在學生時代的作品首度現身,其珍貴處正如一道迴光,將我們引向劉啟祥藝術生涯的起點。
黃土水的苦心談(下)
赴笈言語與風俗都不同的異鄉奮鬥,如今黃土水更加邁進理想,也能愉快地追憶過去。聽這樣一位藝術家的談話實在很有價值。他的談話句句都具有無法形容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