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少女身軀飽滿健壯,裸身挺直腰桿,散發飽滿的能量,感覺並非溫柔嬌弱的少女,而是堅毅且健康、明朗、樂觀的女性。一如作者黃土水,堅持日夜敲打,將西方現代藝術帶入臺灣,《甘露水》殷切預期著藝術的「福爾摩沙」時代來臨。
作者: yencyasihpnet
威權時代的同床異夢──台北劍潭公園的故事
藝術是屬於上層文化,還是屬於社會大眾呢?顏水龍會毫不猶豫的回答:「這是給在公園休憩的男女老幼慢慢觀賞的。」基於對公共藝術的理念,同床異夢的合作,如今〈從農村社會到工業社會〉成為台北市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台灣藝術家如何在威權年代下藉由「同」中求「異」,追求理想的故事。
台灣美術史的悲哀──沒有美術館的年代
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會館,曾被報紙譽為本島最初的美術館,戰後轉為給美國新聞處使用,1976年轟動一時的洪通畫展,再度將這個場地擠得水洩不通。同一地點,曾經見證過台灣美術的世代交替,也目睹重要作品為公眾所遺忘而棄置街頭。假使美術史的知識能夠更加普及,是否就不會再發生這樣的悲劇呢?
當嘉義成為世界終站──壯志未酬陳澄波
1924年,陳澄波從嘉義出發,前往他夢想的藝術國度,1947年,他的人生旅程在嘉義告終。美術家的社會功能為何? 未來東方藝術發展的中心在哪裡? 這是作為藝術家的陳澄波努力思考的問題。現在我們有答案了嗎?
傳統與現代之間──嘉義畫家林玉山(下)
從林玉山的習畫經歷,也見證了嘉義地區從一個沒有美術學校的小城市,接受現代化的過程。
傳統與現代之間──嘉義畫家林玉山(上)
在這個沒有美術學校的小城市,何以在1927-1943年間曾有過24位畫家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共14次特選的榮譽?從林玉山的學習經歷,見證了嘉義地區接受現代化的過程。
私人收藏家與重建台灣美術史
在80、90年代形成的「古意」私人收藏家,忠誠地守護著數量可觀的收藏,與當代藝術家建立類似的長期友情兼收藏關係。而隨著他們逐漸老去,這些代表台灣文化精粹的美術作品被堆放在角落裡,漸為世人所遺忘。
前世的情人,今世的妻子──台灣現代美術中的女性畫像
前世的情人,今世的妻子,畫家為生命中的重要女性畫下肖像,也為台灣美術史上留下多采多姿的女性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