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50年的時光,這位春陽會畫家創作的台灣風景畫,被框在滯台日人的台展作品的畫框裡,無人知曉。或許這件作品在歷史中之所以被這樣錯裝和遺忘,是因為我們現在以戰後的國家為本位,書寫自己國家的美術史時,造成還有許多畫家和作品,失落在彼此的境界之間。
作者: Bí-su̍t Taiwan
生機盎然──鹽月桃甫的《萌芽》
1927年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開啟了台灣美術新的一頁。作為台展催生者之一,也是審查委員之一的鹽月桃甫也展出油畫《萌芽》,來祝福剛起步的台展。此畫在戰後不知所蹤,因緣際會,終於在2020年重新公諸於世,不僅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也重新將我們帶回鹽月色彩繽紛的世界。
我不在咖啡廳,就是在山路上—台灣山岳畫家呂基正(下)
隨著二戰的結束,殖民地台灣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呂基正也面臨了人生的重大抉擇。1946年他決定與妻子渡海來台,終生定居於此。來台後雖然生活困頓,但天性樂觀的呂基正並沒有因此停下畫筆,反而積極參加展覽並組織畫會活動。擅長人物與風景畫的呂基正,或許沒想到來台定居這件事,意外造就他日後成為「山岳畫家」的契機。
誰讓青春成為不朽—跟著研究團隊再發現
*講座、導覽活動內容以Montue北師美術館官方粉絲頁所公布之訊息為準 系列講座場次 講座報名https://… 繼續閱讀 誰讓青春成為不朽—跟著研究團隊再發現
我不在咖啡廳,就是在山路上──台灣山岳畫家呂基正(上)
在台灣老一輩畫家中,沒有人能像呂基正那樣,給人一種十分深刻強烈的印象—繪畫、咖啡;咖啡、繪畫。他每每畫好了一幅畫,便拿到咖啡廳掛,把大自然的美景移入室中,讓多少緊張忙碌偶爾佇足的過客,心靈注入一股清泉,他覺得這樣,他的畫便發揮了作用,有了價值,賣不賣畫已是其次的問題了。
高山的靈韻──呂基正筆下的奇萊山景
呂基正曾說:「看山看久了,就會有所感覺。」描繪高山數十載,在這件晚年的畫作中,彷彿也將他一生從山岳所領悟到的精神境界寄託其中。
畫家與他們的產地:「畫都」嘉義
Bí-su̍t Taiwan 編輯部 圖 1. 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昭和12年(1937)落成,為臺灣總督府專… 繼續閱讀 畫家與他們的產地:「畫都」嘉義
日本、臺灣與法國:山岳畫家那須雅城的青春與夢想
懷抱著向世界發揚日本美術的夢想,親訪世界各地畫遍山岳的日本畫家那須雅成兩度來台,這幅《新高山之圖》可視作畫家離臺前的紀念,告別年少青春的紀念作。
移動的審查員──藤島武二與殖民地美術展覽會
1933年,日本近代的知名洋畫家藤島武二受邀來臺,從此展開奔波外地的審查員之旅。他抱持著怎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不同於日本內地的風景,以及這些挑戰藝術殿堂的新興藝術呢?
當男人遇上大海──張義雄的《蘭嶼紀念》
張義雄於1970年代完成的作品《蘭嶼紀念》,在畫風上有何改變? 若畫如人生,他如何處理「蘭嶼」這個帶有爭議性的繪畫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