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函妮(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有點上了年紀的畫家,這一天也背起畫具,風塵僕僕地踏上旅途。這段前往奇萊連峰的山路,對他而言並不陌生。山上瞬息萬變的氣候,雖然增添了危險的變數,然而千變萬化的風景,卻又讓老練的登山者欲罷不能,每一次都能獲得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鮮體驗,並將美景留在畫布之上。
1982年,呂基正(1914-1990)在攀登奇萊山之後,描繪了《奇萊雪景》【圖1】。這件作品畫的是高山清晨的美景,東方的第一道曙光照亮了前景山坡,綠色草坡上塗抹著黃綠、亮黃、鉛黃等明亮色彩,表現出光線的變化。白雲從山谷間蒸騰而上,山谷處以灰藍、藍、紫色描繪,既表現霧靄,也讓人無法測知山谷之深,以及與前景山坡之間的距離。

呂基正擅長以對比手法來描繪山景。在《奇萊雪景》中,與前景綠意盎然的和緩山坡相對比的,是以白色、藍紫色系描繪的積雪群峰,畫家熟練地驅使畫刀,刻劃出山脊堅硬嶙峋的質感,氣勢撼人。太陽即將升起,從山頂背後照射出金黃色的光芒,背光處山脊的紫色,與山頂反射日光的耀眼白雪,使得主山的色彩顯得絢麗無比。畫家以高明的色彩運用,以及確實的描寫功力,將高山的靈韻捕捉於畫面之中。
如畫題所示,畫中的主山是屬於奇萊山系。奇萊連峰位於中央山脈主稜的北段,由北峰、主峰、卡羅樓斷崖、南峰等形成雄偉險峻的連峰山系。最高的北峰標高3607公尺,主峰3560公尺。奇萊山又有「黑色奇萊」的稱號,山區氣候變幻無常,經常發生山難。攀登奇萊山對登山者而言,可說是一大挑戰。
畫面中的積雪山峰,應是從主峰附近眺望卡羅樓斷崖的景色。推測是呂基正攀登奇萊山稜線時,先以畫筆速寫卡羅樓斷崖的形貌,後來在畫室中完成了此件五十號的作品。有趣的是,從稜線上應該無法看到畫面前景的綠色山峰,可知這座山是畫家的神來一筆,藉此拉開與奇萊山之間的距離,獨自存在的冷杉,彷彿向觀者暗示畫家駐足於此,眺望眼前一片積雪高山的日出美景。
呂基正自1940年代後期開始描繪台灣的高山,他不只前往交通易至的山區,也如探險家般走遍台灣各地高山,留下數量驚人的畫作,被稱為「山岳畫家」。1959年在全省美展中展出《奇萊主峰》【圖2】,是他描繪奇萊山的早期作品。在這件作品中,以沈鬱的色調描繪山體,黑色山谷顯得深不見底,與山上的積雪呈現鮮明對比。畫家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成功表現出「黑色奇萊」令人畏懼的莊嚴肅穆的氣氛。

此後他持續描繪奇萊山,從各種角度捕捉變化多端的樣貌。例如描繪於1975年《奇萊雄姿》【圖3】,雖然也是描繪主峰,但與上述作品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氣氛。作為主角的奇萊山,僅在山巔處以細緻的手法描繪出積雪的地貌,然而大片的藍色山體卻顯得十分平面。不過,若站在稍遠的距離來觀賞的話,卻可以感受到近景與遠山之間的濕氣與空氣感,這樣的表現應該是基於畫家在雨過天晴時眺望山景的實際體驗吧!

至於1982年創作的《奇萊雪景》【圖1】,則是目前所知最晚的一件奇萊山畫作。此時畫家已六十八歲,卻仍然攀登具有挑戰性的奇萊稜線。不過,即使是描繪這段行走時驚險萬分的卡羅樓斷崖,畫家卻不強調其恐怖之感,而是表現山的壯麗形貌以及屹立不搖的氣質。呂基正曾說:「看山看久了,就會有所感覺,山的那份雄偉厚重和細緻質感,都使我渴望想把她表達在畫布上。」描繪高山數十載的呂基正,在這件晚年的畫作中,彷彿也將他一生從山岳所領悟到的精神境界寄託其中。
呂基正《奇萊雪景》(1982年)將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2020/10/17-2021/01/17) 展出。展覽訊息請關注美術館官網公告 https://montue.ntue.edu.tw/。
本文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贊助之研究成果一部分,調查與研究過程當中,承蒙畫家家屬大力協助,並授權圖版供本文刊登使用,謹致謝忱。
文章著作權屬於作者。若需轉載、使用,煩請來信聯絡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