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顏娟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1926年春,嘉義街上一間裱畫店的畫師,林玉山(1907-2004)為了學習美術,首次離開家鄉,遠抵東京。
那一年正值十九歲的林玉山,曾受過六年的公學校教育,由於出生於裱畫店,自幼便隨著家裡僱用的畫師學習基本技法。十一歲左右開始繪製傳統神像,如關公像等,供人購買,遇到有客人拿清代舊畫來裝裱,只要是有參考價值的好畫,便臨摹下來以便學習。
他對十八世紀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特別喜愛。父親對他的指望是繼承裱畫店的工作,同時也能賣神像之類的畫作。但他從小喜愛觀察動物,特別喜愛畫老虎,還沒有見過老虎時,他已熟識各種老虎的圖像,包括一般寺廟牆壁上的許多老虎畫,他所畫的老虎也很受顧客的歡迎。
十六歲時認識了在嘉義地方法院任職的業餘南畫家伊坂旭江(新之助),從他接觸到一些日本出版的南畫畫冊,認識了水墨畫、日本南畫傳統與寫生的觀念,從而學習四君子等南畫傳統。
當時臺灣人教育大多仍停留在小學初等教育階段,中等教育則以日本人為主,只有極少數人能到臺北就讀國語學校或醫學校,1915年臺灣人集資成立第一所也是唯一在日治時期獲得官方允許成立的臺灣人中等學校,臺中中學。至於嘉義中學則遲至1924年才成立。對於要經營裱畫店,養活家人的林玉山來說是遙不可及的。至於教授美術的學校則不要說嘉義,連臺北也沒有。
1923年他以《下山猛虎》圖入選嘉義「勸業共進會」展出,激勵他學習美術的心願。現存一幅同一年作品《老虎圖》,以及1925年《梅菊蘭竹》四君子屏風,看得出他的傳統技法已相當成熟。1924年,嘉義市出現第一位留學東京美術學校的學生,林玉山的遠房親戚,陳澄波(1895-1947)。每逢假日,陳澄波返鄉寫生時,林玉山便跟在旁邊,學習素描與水彩畫風景。西方寫實技法強烈地吸引著好學的他。
1926年四月林玉山抵達東京,入川端畫學校學習西畫。除了學校之外,那個春天令他大開眼界,迄今仍印象深刻的有三個展覽會。一為聖德太子奉讚展(5月1日至6月15日),這是綜合日本各大美術團體,包括日本畫、油畫、雕刻與美術工藝的展覽,共一千件以上。讓他體會到日本現代美術之豐富,其中竹內栖鳳(1864-1942)的《蹴合》(鬥雞),出神入化的技法尤其令他感動;二為法國現代美術展(5月11日至6月25日),包括繪畫與雕刻,這是他初次接觸西方現代藝術,他覺得法國畫的色感與整體柔和協調感與臺灣的大自然感覺很不同;三為較晚開幕的日華聯合美術展(6月18日-6月30日),主要來自北京名畫家,如齊白石(1864-1957)與金拱北(1878-1927)等人約四百件的作品,與日本名家的作品共同展示,他生平第一次看到中國當代的名畫家作品,深刻地體驗自己從小嫻熟的水墨畫傳統的可貴。
大約兩個月後,他決定放棄西畫,改習日本畫科。日本畫是他踏入現代化與結合中國古傳統的橋樑,在學習日本畫的過程中,他可以繼續運用熟悉的毛筆與紙絹,並追求寫實技法,與嶄新的觀察。
他到東京後不久便與陳澄波同住在上野公園附近,方便寫生,並且可以就近向他的偶像陳澄波學習。他此時留下來許多速寫稿,宛如日記般,看得出來他對學習的認真態度。這一年秋天,陳澄波入選帝展西洋畫,林玉山也有一幅構圖類似的速寫稿,應該是夏天共同寫生的結果。從林玉山較簡單的構圖中,不難看出類似石川欽一郎的早期水彩風格影響。
本文內容摘錄自顏娟英,〈モダニティーと伝統——嘉義出身の三人の美術家の物語〉,收入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美術部編,《日本における外来美術の受容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報告書》(東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2007),頁301-312。
中文版內容經作者同意授權本站節錄刊登,文章著作權屬於作者。若需轉載、使用,煩請來信聯絡本站。
(責任編輯:楊淳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