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顏娟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這件長一百公尺、高四公尺的巨大磁磚壁畫,名為〈從農村社會到工業社會〉(1969),矗立在中山北路劍潭公園超過半個世紀了 【圖1】 。當年無黨籍市長高玉樹(1913-2005)編列預算,委託畫家顏水龍(1903-1997)美化中山北路通往士林官邸路上的這一大片擋土牆,並且綠化公園環境,因為他的許多市政建設集中在此,例如拓寬中山北路、興建復興橋高架道路(1955-1995)、打通圓山隧道、拆遷劍潭公園的違章建築等等。他期待蔣中正總統每日早晚往返總統府與士林官邸時,看見這幅華麗的大壁畫便想起他勤奮效力的功勞。
比市長大十歲的顏水龍內心自有他的夢想。畫家先畫出三公尺長的草稿給市長過目【圖2】 。開卷是草地上幾隻小牛、小羊悠閒自在地覓食,接續是牧童騎牛 【圖3】 。之後是兩隻成牛休息吃草,農夫驅牛犁田【圖4】、收割、打穀,然後回自家門前稻埕曬乾稻穀,再以鼓風機精篩 【圖5】 。畫卷結尾簡單出現機輪與幾根煙囪【圖6】,象徵現代工業社會 。這幅畫稿的水牛讓人想到約四十年前黃土水完成,現在仍掛在台北中山堂(原名公會堂)的〈水牛群像〉,都是歌頌台灣的自然田園牧歌,不過,顏水龍的創作構圖更具動態流暢感,各主題的空間結構清晰,涵蓋農家不同季節的生命史意義。





為了製作這件作品,畫家到北投選購各色磁磚,並且從鶯歌陶瓷廠裝回幾個布袋的水缸破片。他先利用朋友家地下室放大圖稿,再借用圓山動物園旁建築中的台北電台室內,招募國立藝專等校工讀生,攤開放大圖,一起蹲在地上進行剪貼磁磚、陶片的工作,就讀大學的兒子也來幫忙。【圖7】

工程進行中,市長詢問,磁磚剪得太小塊,總統車行經過時不容易看得見吧?畫家回答說,這是給在公園休憩的男女老幼慢慢觀賞的。市長無言。不過,完成作品出現耕耘機 【圖8】 ,取代原稿中兩隻吃草的成牛,不知道是否來自市長的建議?事實上,這部鐵牛正面對著觀眾比例較小,很容易被忽視。而且,若仔細巡迴壁畫前的步道,繞過此畫面結尾處的土地公廟,將會發現,原來畫家沒有放棄原構圖中的兩隻水牛,而是出現在轉角處。鶯歌出產的素褐色陶缸破片,表現牛隻強健有力的骨骼,與明亮潔淨的眼睛 【圖9】 。


畫家離家半年,廢寢忘食,帶領學生勤奮製作,爬上爬下鷹架,確認鋼筋鐵架結構穩固,排水孔通暢,磁片貼牢,色彩搭配得當,最後如期於十月十日揭幕。畫家的堅定毅力下有個溫柔的心願:提供市民台灣早期田園生活的共同回憶。知名作家孟祥森(孟東籬,1937-2009)在1984年12月13日的《自立晚報》副刊上,稱讚這件作品為「優美的典型田園景象」。他感嘆作品剛完成時,金光燦爛,象徵台灣的福樂;如今因為街道交通混亂,鮮少行人經過,作品蒙塵,有如台灣「失去的農村景象」,工業已經取代了一切。
在威權時代,同床異夢的合作,阻擋不了顏水龍將藝術帶入民眾的生活、提高民眾文化素質的夢想。進入國府時期後,顏水龍投身工藝教育的願望屢遭挫敗,先是辭去台南工學院教職,陸續參與創設省政府的南投手工藝講習班、台北的手工業推廣中心,也都遭受排擠,無法長期持續。甚至於在霧峰林家後援下,申請成立萊園工藝學校,幾經波折終未通過。1960年代,顏水龍開始接受公家或私人委託,奮力在台灣南北各地完成許許多多室內或戶外公共空間的磁磚壁畫,因為他無私地認為公共藝術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個人在展覽會得獎或賣出畫作。
那個年代仍未出現「公共藝術」的觀念。台灣政府遲至1992年公布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首次提到「公有建築物所有人,應設置藝術品」。六年後才正式訂定「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藝術界對於以磁磚裝飾戶外壁面能不能稱為藝術品,抱持著疑問。但是,顏水龍毫不猶豫地在這件作品前後簽了兩次名,湖水藍的中文簽名出現在卷尾農家門庭下方,鼓風機的左側:「顏水龍作 民國五十八年十月十日」 【圖10】 。水紅色的英文簽名出現在卷首:「S. L. YEN 1968.10.10」,詳細位置在這裡先賣個關子。畫家彷彿瞇著眼睛,永遠微笑著等待有心人到劍潭公園慢慢觀賞細節。直到今天,依然有多幅顏水龍的馬賽克壁畫在戶外或開放公共空間,例如:《運動》(1961,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體育場,圖片連結)、《熱帶植物》(1972,台南市美術館典藏,圖片連結)、《熱帶魚》(1973,國立台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典藏,網路圖片連結)、《這到底是誰 連風和海也聽從祂了(馬可4:41)》(1983,台北YMCA永吉會館,網路圖片連結)、《釋迦治病圖》(1986,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圖片連結),期待更多觀眾去欣賞。

黃土水、顏水龍都堅信能夠將藝術品在公會堂或公園內永久陳列,成為台灣民眾共享的文化記憶是他們做為藝術家一生理想的實踐。
文章的著作權屬於作者所有,轉用需取得作者的同意。若有需要煩請來信聯絡本站。
參考資料:
雷逸婷,〈顏水龍與馬賽克公共藝術〉,《走進公眾.美化台灣:顏水龍》,台北市立美術館,2012,頁332-345。
《工藝水龍頭──顏水龍的故事》,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