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家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這裡有兩張小小的原住民人物素描【圖1、2】,也不是什麼大作,很簡單地勾勒人物的外型和動作。不過仔細端詳的話,一張描繪持槍的蕃人,可以發現畫家特別在意持槍的姿勢與肩膀隆起的肌肉,站立時結實的小腿,以及微微飄動的衣襬。挺立不動卻又蓄積著攻擊的能量。另一張描繪機織女性的背影,尤其是手握梭子穿梭織布的動作,呼應著肩膀垂飾擺動晃啊晃的線條,與坐墊點點點、點點點的落筆律動。


這是畫家川島理一郎(1886-1971)1929年第2次來台時的素描,他前往烏來泰雅族部落,由警察安排陪同,搭乘台車與轎子,經過迂迴的崖道後抵達。遊記寫到:「男人背著大綑的稻子回來,或者正忙著將稻子收入稱作カホ(kaho)的穀倉內。此稱為カホ的穀倉很像日本古代建築,竹子作成柱子,屋頂上覆蓋著茅草,地板架高,柱子上附加防止老鼠爬上去的圓形木板套子。此外,也看到三、四位女人拿著長杵來回搗米的情景。在稱為ロホン(rohon)的鼓形臼上,拿著叫做カセジュ(kasejiu)的長杵輪流搗擊,那樣的聲音令人回想到千古以前的往昔,正是台灣有名的特色,據說也有人特定來此聆聽。像這樣依然生活在神話時代似的蕃人生活是如此的和平,這樣的美麗,令人不由得感動。」[1] 文章發表在當時的美術雜誌後,收錄到他的遊歷文集《旅人之眼》。
川島理一郎1905年前往美國、1911年前往巴黎學畫,並認識資生堂經營者福原信三(1883-1948),提供資生堂來自歐美的流行訊息。返日期間參與畫會活動,並頻繁旅行臺灣、朝鮮、中國與滿洲等地,積極取材創作並辦展。1927年11月末川島首次抵台,正搭上第一回台展剛喧騰完的熱潮,鹽月桃甫(1886-1954)和石川欽一郎(1871-1945),都投稿了關於川島個展的記事,鹽月讚美川島有著「如同寶石般閃耀的獨創性」。可以想像這些自歐美返日再來台的畫家,被關注簇擁的模樣。他的作品也被台灣藏家收購,鹽月便提過常常在展場看到。[2]
川島來台期間也描繪過其他風景或人物畫,但在上述的遊記與插畫中,可以看到他對古老文明和人類活動特別關注與著迷。事實上,這個興趣的種子在他20多歲留法時便種下。1913年他與藤田嗣治為了探索古老文明與原始美術的源流,移居巴黎郊外,模仿古希臘人的生活,自己織布製衣、耕種狩獵,還進行手持矛與盾的舞蹈。【圖3、4、5】從希臘雕刻與圖像中得到靈感,由一個姿勢和緩地挪移到下一個姿勢。如此模仿希臘生活與舞蹈的方式,是20世紀初美國舞蹈家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1877-1927)所引領的現代舞潮流。她與家人便曾移居巴黎和希臘,追求以希臘古代精神為理想的生活,舞蹈方式有別於古典芭蕾對紀律的恪守,達成解放身體的自由。他們開設學校,也培養出一批追隨者,川島便是其中一。[3] 即便約莫10年後,川島離歐搭船返日之際,在聖誕夜的扮裝大賽中,他還是不忘趣味地扮成宙斯之子.太陽神阿波羅,獲得眾人喝采。【圖6】



【圖 4、5】川島理一郎的筆記與舞蹈照片,1910年代。圖片來源:《川島理一郎展》圖錄,栃木県立美術館、足立市立美術館,2002。

川島理一郎早期留歐的創作有可能融入這樣的概念和風格,可惜幾乎都在他於銀座資生堂的個展時,遭遇關東大地震而不存。不過在他為資生堂等撰寫歐美流行情報、女性服飾的相關文章中,仍可略見端倪。他認為東方女性不應盲從,要先有健全的身體,再去設計合適的服裝。或許來台遊歷的經驗再次刺激他創作古典題材,1933年為日本劇場製作的馬賽克壁畫,便以古希臘戰爭、音樂、舞蹈等為主題【圖7】。同年初才又來台,這幾年正是他頻繁造訪台灣的時期。

少年時的川島理一郎為古老文明和原始美術深深著迷,並隨之起舞的記憶,隨著時間被蓄藏在肢體與心裡。十多年後來台,直擊原住民部落的生活情景、動作聲響,與原始氣息,再次喚醒他的手指驅動畫筆,描繪強壯肢體裡蓄勢待發的古老靈魂,與機織來回穿梭擺盪的律動。那個力量與節奏讓他想起,自己曾經像太陽神阿波羅一樣跳舞。
川島理一郎素描與文集《旅人之眼》,正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2020/10/17-2021/01/17) 展出。
本文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贊助之研究成果一部分,謹致謝忱。
註釋:
[1] 關於川島理一郎的東亞旅行與創作,參見蔡家丘著,郭懿萱譯,〈川島理一郎的東亞旅行與「旅人之眼」〉,《藝術觀點》no.72(2017.10),頁45-61。
[2] 川島理一郎,〈從烏來到淡水 台灣風物記之一〉,《中央美術》,1929.01,譯文見顏娟英等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2001),上冊頁79。
[3] 川島受此影響的說明,參見海野弘,〈1920年代のモードと舞踊〉,資生堂編輯,《1920年代巴里より 川島理一郎、ゴンチャローヴァ、ラリオーノフ》(東京:資生堂企業文化部,1995.03),頁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