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í-su̍t故事, 所有文章

「為藝術品把把脈—老畫病變與修復實例」郭江宋老師台大藝研所演講活動報導03:修復實戰篇


主講者:郭江宋老師
活動日期:2020. 12. 04 |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報導整理:Bí-su̍t Taiwan編輯部

演講影片:https://youtu.be/UplR5gGPr9M


圖片來源: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提供

作品的修復實例

郭老師說每一件作品的修復都是個案,在這次的演講當中,他特地以這次「不朽的青春」展覽中所經手修復的幾件作品為例,詳細分享修復的過程。由於內容太過豐富,無法逐一報導,小編特地為大家整理出幾個重要的修復步驟:

1.暫時性保護、加固撫平

郭老師說這是在進行修復項目中很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先保護繪畫表層,因為在修復的施作過程當中,往往需要將作品翻過來處理基底層的問題,因此一定要先保護好表面,以免造成對作品的二度傷害。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保護的方式就是以「動物複合膠」在表層上裱一層長纖維紙。這層暫時性的保護層之後可以用溫熱敷的方式輕鬆溶解後去除。郭老師笑說這種天然的膠質有點像是我們的膠原蛋白,可以深入畫面的龜裂部位,但不會與將來的其它黏合劑起排斥作用,也不會殘留在畫面上。

2. 基底材的清理與鞏固

不論是畫在紙板上、畫布上、纖維板或夾板上,有健康的基底層才能夠穩定地支撐繪畫層。郭老師會針對不同材質的基底層所發生的問題來進行處理,例如紙板受到撞擊而折損,三夾板因老化而分層斷裂、彎曲變形,畫布可能因老化、酸化、捲曲而不再平整,此時首要之務就是清理、鞏固基底材料,視需要將作品轉移到相同的材質上,或更換符合國際標準的擴充型內框來予以支撐。

如果在作品背後有畫家留下的文字,郭老師會盡可能保存其原始材料。例如呂基正《雲湧高峰》的基底材是以五層夾板膠合的木板,郭老師除了正面的繪畫層之外,也特地將背面的書寫文字的木板層分離出來,再將兩者黏合於穩定的框格板的正反兩面,此干預使作品恢復原創性與其歷史美學價值。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畫布襯底也是一項精細的工序。在選擇新襯底時要與原始畫布的纖維粗細性質相容,所使用的黏合劑則是手工製作的「麵糊膠」(Gacha),郭老師說這是西班牙修復師使用了兩百多年的方式,必須要手工自製,往往要花好幾個小時來準備,完成後放置冰箱除溼。內容物除了麵粉之外,還有十來種特殊配方,可以防蟲、防菌、防腐,將來的修復師只要熱敷且不需極性溶劑,就可簡單去除,這種黏合劑只是較怕太潮濕的環境。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3. 剝落缺失的填補

郭老師解釋,為什麼在清洗繪畫層之前要先針對剝落缺失的部位來進行修補呢?因為若不先作填補的動作,在清洗時溶劑有可能滲透到畫布,或造成顏料的移位崩落。同時在填補時也會按畫面的筆觸來進行紋理重建,如此在補色過後,便不會因剝落凹陷處的高低不平造成視覺干擾,達到保存作品完整性的目標。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郭老師使用的填補材料是白漿(Stucco),跟麵糊膠一樣是屬於天然的材料、具有可逆性,且與作品原始材料有相容性、可辨識性等優點。

4. 表層與凡尼斯層的清洗

郭老師表示,清洗是修復中較可能改變美學外觀的項目,因此自古爭議最多、風險最大。但清洗是有明確的定義與規範的,郭老師根據的是通行於西班牙與歐洲的文化遺產修復規範AENOR UNE-EN 15898所定義的繪畫清潔標準:「去除沉積在繪畫層上不需要的材料、異物」。簡單地說,也就是前面所提到各種氣態的、固態的、液態的汙染物,像是空氣髒污、昆蟲排遺、霉菌等等,必須經由前面所提到的作品檢測依據與文獻研究,進行詳細的評估之後,15898也規範必須是很有經驗的修復師才能做此項清潔的動作。

另一種需要去除的,就是人為性的不當補筆,或已經變質氧化、黃化、過厚、太亮不均勻的凡尼斯層,這些會導致畫作原本的顏色與圖像被覆蓋干擾。凡尼斯有許多不同材質,作用之一是隔絕空氣對於油畫表層的影響,也被用來作為顯色提高光澤與透明度的媒劑。例如在十八、十九世紀的作品使用硬質的凡尼斯,剛塗上時會像一層玻璃一樣很亮,時間久了就開始泛黃。因此現在對凡尼斯層黃化與不當補彩的清洗,也成為專業術語了。

郭老師又提到,有一種經常被誤解的「古色(pátina)」,指的是作品的原始材料因時間而自然老化產生本質的變化,與因汙染造成的畫面灰暗是不一樣的。

左:清洗前,右:清洗後 (圖片來源: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然而,清洗過程當中,要使用怎樣的溶劑,與如何判斷哪裡才是最原始的材料,除了檢測依據外,還是要仰賴修復師的經驗與判斷。郭老師分享自己的一個小撇步:「讓棉花告訴你」,修復師可以隨時去觀察自己手上的棉花,沾到的是髒汙跟油,還是已經到達顏料層了。不過,郭老師也強調,要判斷修復前後的顏色差異,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為了顏料薄膜完整度,有時需保守保留膜上薄凡尼斯漆。但若沒有將汙染層清潔乾淨將可能造成顏料變色,我們就無法欣賞到作品的本來面貌了。

以棉花球清除不當溢補的油畫顏料,它們屬不可逆、不相容材料,其色調已和原畫作產生偏差,而掩蓋了畫家的原始繪畫圖像,扭曲作品原創美學價值。(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5.補色重整

郭老師是用尼龍水彩筆調水彩顏料,以筆尖處採點、線、交叉、低調等機械式的方法技巧,在填有白漿的缺損部位上進行補色,使繪畫層可達到彩度、明度、色相的協調。大家都十分好奇,水彩怎麼可能修補油畫的掉色呢?郭老師解釋,原來一是因為前面已經先用白漿在剝落處做過了填充與筆觸重建,補色不是補在油畫顏料上,而是要補在白漿上的喔;二來就是水彩穩定不易變質、變色、且可逆,加上修復師本身的美學素養與功力(郭老師笑說其實是靠手臂肌肉跟腕力,因為點點真的超級累!),讓補色處與周邊的顏色自然融合在一起。以鹽月桃甫的《萌芽》為例,一小塊掉色的部分,可是花了郭老師一整天的時間來修補。但是經過修補的地方,真的專家可辨識,而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

作品範例:鹽月桃甫,《萌芽》(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在公視「藝術很有事」的《探尋未竟的山水—臺灣美術史系列之二》當中也有一小段郭老師為《萌芽》補色重建的影片(約於20:20~22:20處,影片連結:https://youtu.be/_NzRVPegv-E?t=1220)。郭老師十分強調修復的「不著痕跡」、「修舊如舊」,甚至有一些畫面上自然出現的裂痕,他也以畫筆予以重建達視覺的連續性。同時又因為這些補上去的顏色是水彩顏料,屬於可逆(可以清洗掉)的材料,因此給將來的修復師提供可逆相容的空間。

6.保護層

在完成清潔與補色後,郭老師會再替作品塗或噴上補筆凡尼斯,可以保護原始顏料與補筆的水彩,恢復繪畫層的光澤,也可避免畫面再次遭受生物、物理等劣化。補筆凡尼斯也是同樣由植物性材料去提煉的,郭老師笑說就像是人類塗的乳液一樣滋潤保護繪畫層,讓作品恢復原色。因此這項材料的效果不是永久的,但同時也不會變質傷害原作,無害性、穩定性與可逆性。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正在為陳植棋《桌上靜物》進行清潔的郭老師,十分慎重地戴著口罩,畫架上方擺著紫外線光檢測照片,與原作不時比對,以了解畫家的原始意圖,才能在修復時作出最正確的判斷。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著作權聲明】演講內容與演講投影片圖檔之著作權屬於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使用報導內容,如有需要,煩請來信聯絡本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