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í-su̍t故事, 所有文章

「為藝術品把把脈—老畫病變與修復實例」郭江宋老師台大藝研所演講活動報導02:為畫把脈篇


主講者:郭江宋老師
活動日期:2020. 12. 04 |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報導整理:Bí-su̍t Taiwan編輯部

演講影片:https://youtu.be/UplR5gGPr9M


圖片來源: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提供

如何讓作品保持青春不朽

郭老師提到,作品有自己的壽命,可以分為先天條件後天保存來談。首先是作品的「先天條件」,也就是它的材料,例如一件作品是畫在棉布、麻布、紙張、板子……,每種材料保存的特質都不相同,例如薄紙張可能支撐力較弱,堅硬的板子可承載厚顏料,維持穩定的時間較長,布面材質的好壞也會因材質有所影響。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另外就是,畫家使用怎樣的技法、程序、顏料堆疊的方式、使用怎樣繪畫材料、工具……,比方說作品階層間吸附力好不好,其實是影響作品先天的體質條件。

作品的後天保存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擁有者的「預防性保存」,也就是穩定的保存環境,例如恆溫恆濕的條件,這點對私人藏家來說並不容易做到。其次,作品修復後還是需要定期檢視與維護。郭老師表示修復便是對於作品的「干預」,如果有健全的後天保存觀念與條件,修復師就可以做到最少程度的干預,尊重畫家原始意圖。

作品檢測:為藝術品「把脈」

修復師就像是藝術品的醫生,要如何幫作品做檢查呢? 郭老師說,有時到公司行號、或私人家庭去「看診」,最簡單的工具就是一個放大鏡、紫外線燈,可以大概檢視畫面的龜裂、剝落、或發霉、補筆、泛黃等病變問題。若是要進行比較精確的檢測,就需要進行纖維鑑定,看看是哪種材質的畫布或是紙張,例如在二十世紀早期有的紙張就有仿布紋的,藉由分析辨識出內含料的種類;另外還有一些非破壞性的拍照檢測方式,包含正光、側光、透光、X光、紅外線、紫外線、顯微鏡、非破壞性XRF檢測等項目,可以幫助修復師看到肉眼所看不見的部分;對於作品的歷史調查也很重要,可以更了解畫家的風格與材料演變及參展歷程。

郭老師當場展示了一些儀器檢測的照片,教大家如何看出問題:例如,透過X光檢測,可以看出作品所有結構,例如底下堆疊的另一顏料層,是被畫家隱藏的另一件構圖,也就舊畫上重繪的現象;當顏料堆積過厚,可能會造成基底材變形或造成表層顏料提早剝落。紅外線光檢測可以看出繪畫層上有無畫家的鉛筆稿、底稿、改筆、簽名或被擦拭過的痕跡與被遮蔽的原始筆觸。另一件作品透過紫外線光檢測,便可以清楚看出繪畫層以上被修補過的加筆痕跡,以及保護層使用的凡尼斯油質氧化與表層異物。另一個側面光檢視的例子,可以加強清楚看出作品劣化,例如畫布被捲曲過而造成的斷裂走向。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除了拍照之外,修復師也會利用更精密的儀器,例如XRF檢測,透過精準的數據,瞭解作品使用了那些無機顏料成份,有助於判斷畫家的礦物性顏料使用因素與氧化病變結果對作品造成的影響。

在做過這麼多檢測後,修復師會先進行作品的狀況分析,並據此規劃修復的流程。

老畫病變:這幅畫怎麼了?!

大家最想知道的,應該就是畫作在保存上可能會遇到哪些致病的狀況呢?郭老師第一個提到的,就是台灣海島型氣候所造成的影響:潮濕!郭老師笑說在西班牙時剛好相反,是濕度不足,在乾冷環境中反而要加濕,以免作品龜裂。但太潮濕也會造成很多的問題。

不過,作品劣化還是有很多狀況,就讓我們一一看下去:

1. 自然老化造成的病變:基底材的老化,比方說夾板容易分層裂開,木板容易受潮變形….;另外就是表層髒汙與凡尼斯層黃化病變問題,將原始的圖象與顏色遮蓋了。

2. 生物性劣化:郭老師給大家看了一些照片,霉菌汙染就不用說了,新鮮的生物排泄原本是沒有顏色的,隨著時間就會慢慢變褐顯現出來;另外有些蟲蟲可能來自畫框的木頭,它們會吃掉畫布纖維,造成畫布的斷裂萎縮,時間一久,就會影響到顏料層的龜裂與缺失。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有的作品發霉太嚴重,也會使畫布提早腐爛,修復師則需要戴好幾層口罩,甚至必須在室外處理。另外蟲害也不能小看,郭老師說他曾修過一件作品,畫布已經全部被白蟻吃光,唯獨不吃含有溶劑的顏料。但這件作品雖然基底材被吃光了,因為上面的顏料層還是完整的,因此最後在襯上新的畫布後,還是有搶救回來。

3. 化學性與物理性的劣化:郭老師笑說曾經有一個例子,是某位住在北投的外國藏家所送來一幅十九世紀的裸女畫,原來顏料中含有劣質鉛白,接觸到北投空氣中的硫磺就形成硫化鉛導致變色。物理性的劣化則不同,比方說顏料材質、上色程序顛倒導致上下層乾燥速度不同、或者因油性塗底的不穩定、筆觸太厚造成龜裂等等。

有時繪畫層會鼓起來,在底下造成中空,顏料看似黏著卻很容易一碰就掉。另外,如果使用了不好的內框,或者畫布繃得不平整等等,也會造成畫布的塌陷,或者在作品上形成無法去除的內框印痕。

4. 人為性劣化:有時候一些不經意或我們認為無害的動作,其實會對畫作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將作品對折收起來,摺痕會導致繪畫層嚴重剝落缺失;作品的包裝搬運不當,會造成包裝材與繪畫層的沾粘,像是氣泡紙的印痕,或者裝框不當顏料黏在壓克力板上等等。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郭老師切切提醒,在修復畫作時,千萬不可以用「不可逆」的材料,像是油畫顏料、快乾膠、強力膠等。比方說顏料龜裂,滴快乾膠想要加固 (郭老師比喻就像是馬桶堵塞又被灌入水泥),或者畫布撕裂被用針線縫補……不可逆的意思是這些方法材料日後是無法去除的,例如被針線車補過後,畫布與顏料上就會留下一排小洞洞,反而增加了新的傷害。

圖片來源: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

有的畫家會直接以油畫顏料補一兩筆在顏料層裂開的地方,郭老師認為這樣只能說是重繪,而非用修復的概念來修復畫作。

另外一個讓人沒想到的是光害所造成的劣化,比方說照明燈具不慎掉落,結果近距離的燈光照射灼傷了畫布或畫面。日光、藍光也會加速造成顏料層的快速氧化現象。另有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是有人將作品掛在客廳,受到日積月累的香火煙薰而變質變色。


【著作權聲明】演講內容與演講投影片圖檔之著作權屬於郭江宋繪畫修復工作室。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使用報導內容,如有需要,煩請來信聯絡本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