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 不朽的青春

黃土水的苦心談(上)


原文標題為〈以雕刻「蕃童」入選帝展的黃土水君,其奮鬥及苦心談〉,刊載於《台灣日日新報》,1920.10.19,七版。顏娟英譯。收錄於《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2001)。


「蕃童」雕像,黃土水作,1920。圖片來源:「台灣美術圖像與文化解釋」網站,已獲同意轉載。

帝展裝飾著上野的秋天,黃土水以「蕃童」獲得入選的榮耀。到上野展覽會場的事務室拜訪他時,不巧他正好有事出去了。等待了一會,黃土水也就很快地回到事務所,他穿著藏青色斜紋的(西裝)外套,黑色呢帽,打扮瀟灑,朝氣蓬勃。事務所相當吵雜,有人拿著申請書說明由於某些理由,未能即時趕到,希望能再考慮重新審查其作品。我們兩人便離開此地,到上野的一間茶店杜のト坐下,聊起天來。他喝著老太婆泡的香茶,一面提到他當初送展的兩件作品「兇蕃獵首」與「蕃童」。

原來也曾懷疑能否入選。在學校時曾聽老師說,藝術不僅僅是描寫現實,而是要儘量將個性表現無遺,依此原則,才能肯定其真正的價值,藝術的生命也是以此為依歸。我是台灣人,故想要表現出有台灣特色的東西。今年春天,學校畢業後隨即返鄉,多方面地思考後,最想表現的就是生蕃。生蕃屬馬來人種,比日本人的手指頭長,而且腳的拇指彎曲,不能穿靴子。此外,體格魁梧,相貌凶猛,頗為特殊。然而要一一詳細研究蕃族畢竟是不可能的事,只好拜託台北博物館的森先生(譯按:森丑之助),參考他所作的研究統計,並且向友人借來蕃刀與槍等武器及其他參考的道具,聚集起來研究製作成此一群像作品「兇蕃獵首」。原來命題是「出草」,覺得太生硬才再改題目。全部的研究材料都準備完畢,六月末到東京,日本的前輩都說製作的時間不足,正拼命努力。

我參觀這些大前輩的工作室,他們的作品大多費一年的時間,因而覺悟即使落選也要完成作品,動手後兩個月完成。自己雖然努力,但是許多前輩大家花費六、七個月乃至於一年的時間製作,因而我曾以為不可能入選。情況如此緊迫,所以當然不可能製作大理石,而作成石膏像。入選的「蕃童」也就是這次製作品之一,描寫生蕃小孩用鼻子吹笛,不過模特兒不可能採用真實人物,如何是好?恰巧學寮的廚子有一個十五歲的兒子,他的輪廓與肉體的美感都類似於蕃童。所以利用十天的時間完成此作。和小孩子合作非常辛苦,然而不管如何艱辛,十天或兩個月內完成的作品能夠入選,實在是夢想不到的事。確實,此圖能入選只能說是僥倖,也是長官閣下及其他前輩的提攜,非常興奮。(待續)

〈彫刻「蕃童」が帝展入選する迄黃土水君の奮鬪と其苦心談(上)〉,《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七版,大正九年 (1920)10月17日。

【著作權聲明】本文經譯者同意授權轉載,保留一切著作權。如需轉載、引用請依循原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