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函妮(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捕捉高山的靈韻
「山,一直都有股莫名的魔力吸引著我前往。走入山中,不管身在何處;舉目所及,盡是蒼鬱的林木、遼闊的視野。在這裏,可以很容易就體會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最佳詮釋。」(呂基正)[1]
隨著二戰的結束,殖民地台灣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呂基正也面臨了人生的重大抉擇。1946年他決定與妻子渡海來台,終生定居於此。來台後雖然生活困頓,但天性樂觀的呂基正並沒有因此停下畫筆,反而積極參加展覽並組織畫會活動。擅長人物與風景畫的呂基正,或許沒想到來台定居這件事,意外造就他日後成為「山岳畫家」的契機。
呂基正並不是來台後才開始登山。他十八歲時就在神戶參加登山會,踏遍關西周邊的山岳。來台後因工作的關係,經常隨著研究者前往山區調查與繪圖,開啟了他以山岳作為繪畫創作題材的契機。呂基正自1940年代後期開始描繪台灣的高山(圖1),他不只前往交通易至的山區,也有如探險家般走遍台灣的高山,最晚在1950年代,就已被稱為「山岳畫家」。[2]

雖然台灣的山岳在日治時期就已成為繪畫表現的題材,甚至被賦予帝國新領土象徵的政治意涵。但呂基正在戰後所描繪的台灣山岳,除了極少數作品之外,已脫離山岳作為政治或國土象徵的意涵,而是回歸到大地風景的本質—探索自然的真實與美。
1956年,呂基正聽聞玉山峰頂殘雪尚存,馬上與畫友許深州(1918-2005)、張義雄(1914-2016)等人結伴上山寫生。他們從阿里山前往玉山,登頂前一晚風雪交加,黎明時分登上山頂,振筆寫生。呂基正曾為文描述這次寫生旅行的經驗:「爬上山頂寫生,感覺到身臨高山峻嶺,胸懷格外曠達,面對大自然的一切現象,顯得都市生活的無限狹屈,領略到描寫風景,必須接近大自然,探求真實,才能觸動『美的靈感』。」[3]
風景中的詩心
1976年呂基正在明星咖啡廳舉辦個展,他表示在這裏辦展,就好像在自己畫室般的親切。[4] 展品中有件描繪高山雪景的畫作—《冰天雪地》(1974年,圖2)。個展結束後,呂基正率領青雲畫會的會員前往東京,參加亞細亞現代美術展,展出另一件同名畫作(1976年,圖3)。[5] 這兩件作品雖然都是描繪大雪過後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色,然而表現出來的意境卻有所不同。在1974年的作品中,厚厚的白雪覆蓋了層層疊疊的山脊,瞭望群峰,彷彿令人感到切膚寒意。然而,在1976年的作品中,描繪的是大雪過後,雪霽天晴的情景。


1976年的《冰天雪地》的畫面分為前、中、後景,前景處的山坡使用白、綠色,快速地使用畫刀塗抹,描繪出鬆軟的雪地質感,積雪不深,仍可隱約看見一部分的植被與地貌。山坡的盡頭處,有一排雪松,皚皚白雪覆蓋樹梢。中景處是拔地而起的兩座險峻山峰,描繪的是奇萊北峰。寶石綠的山體與山崖上的白雪相輝映,眼前美景不禁令人屏息。山頂處的白雲似乎與遠山山頂的白雪連成一片,在陽光的映照下十分耀眼,和畫面右方背光處深黑的山壁形成強烈對比。畫家熱心地觀察自然實景,卻以主觀的心情來創作,在看似抽象的筆觸下,遠觀卻如臨實景。
呂基正的老師伊藤廉(1898-1983)曾讚賞他的山岳畫:「山岳的骨骼雖然不變,但山容卻因天候不同而有千變萬化。呂基正君正是將山岳與自我的精神合而為一。呂君的山岳畫以強大的寫實功力來掌握不變的骨骼,這是他意志的展現。然而,青空下山皺的明暗與白雲、風聲,時而險峻,時而流暢,他熱心地觀察自然的各種面貌,在其中可察覺呂君的詩心。」[6]
若觀察呂基正不同時期的作品,如《雲湧高峰》(1962年,圖4)、《冰天雪地》(1976年,圖3)、《奇萊雪景》(1982年,圖5)中的雲霧與雪景表現,應可理解伊藤廉上述這段話的意思。《雲湧高峰》畫的是秋日清晨山谷間風動雲湧的動態景觀;《冰天雪地》畫的是大雪初霽,一片靜謐的白色世界;《奇萊雪景》畫的是霧靄瀰漫,色彩燦爛的奇幻美景。雲、雪、靄都是水的不同型態,賦予了山岳不同的面貌。水的型態、風的空氣流動、植物的生長方式等等,都是描繪山岳畫時不能不研究探索的題材,這些也是裝飾著山岳的「大地衣裳」。然而,若無法掌握這層「衣裳」底下的地質結構和岩石肌理的話,也不可能描繪出山岳的真實樣貌。


進一步觀察這幾件作品中所描繪的高山植物—《雲湧高峰》中隨風擺動的秋林,似乎在讚嘆山的崇高與壯麗;《冰天雪地》中白雪壓頂的雪松,在嚴酷的大自然中仍然生機勃發;《奇萊雪景》中的冷杉,象徵著畫家的存在,正在怡然自得地欣賞眼前的高山美景。呂基正不僅描繪山,更將他從大自然中所得到的體悟,透過畫面呈現出來。
在風景中蘊藏詩心的呂基正,有生之年踏遍台灣的山岳,畫筆不曾停歇。玉山、奇萊山、南湖大山、雪山、大霸尖山等高山峻嶺都有他的身影足跡,且留下數量驚人的畫作。台灣是高山之國,卻少有像呂基正這樣親臨探訪,持續以山岳為創作題材的畫家。他透過描繪山岳,來探究自然的真實與藝術的純粹性,並藉由展覽會,將他在山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從自然中所領悟的道理,與社會大眾分享。呂基正所留下這份珍貴的美術遺產,值得我們更加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呂基正《少女小玟》(1964年)、《雲湧高峰》(1962年)、《冰天雪地》(1976年)、《奇萊雪景》(1982年)將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2020/10/17-2021/01/17) 展出。展覽訊息請關注美術館官網公告 https://montue.ntue.edu.tw/。
本文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贊助之研究成果一部分,調查與研究過程當中,承蒙畫家家屬大力協助,並授權圖版供本文刊登使用,謹致謝忱。
本文經漫遊藝術史授權轉載。原文連結:【不朽的青春】 我不在咖啡廳,就是在山路上—台灣山岳畫家呂基正(下)
註釋:
[1] 吳川,〈不讓瞬間美景逃逸—油畫家呂基正〉,《雄獅美術》,1985年4月,頁153。
[2] 呂基正的山岳繪畫研究,參見林麗雲,《山谷跫音—台灣山岳美術圖像與呂基正》(雄獅圖書,2004年)。
[3] 呂基正,〈寫生旅行〉,《第十屆青雲畫展》(台北:青雲畫會,1956年),頁11。
[4] 呂基正畫展於明星咖啡廳,展期為1976年5月18日-6月10日。(參見呂基正剪貼簿)
[5] 第十二回亞細亞現代美術展舉辦於東京都美術館,展期為1965年6月27日-7月9日。(參見呂基正剪貼簿)
[6] 伊藤廉,〈呂基正君の山岳画展に寄す〉,於日本神戶舉辦之呂基正油畫展之展出目錄(1965年10月26-28日)。(參見呂基正剪貼簿。原文為日文,中文為筆者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