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 不朽的青春

南國陽光普照──西鄉孤月的末日之旅


作者:蔡家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1911年年初,浪跡天涯的日本畫家西鄉孤月(1873-1912)【圖1】孑然一身來到台灣,怎麼也想不到,這一趟會是他人生旅途的終站。

  他從台北一路南下,約莫一年半的時光,隻身遊歷阿里山、嘉義,與台南等地。不料途中罹患腸胃炎,趕回東京治療未果,戛然結束不到40歲卻跌宕起伏的人生。對他在台灣最後幾個月的旅程細節,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他留下一幅畫作《台灣風景》【圖2】。畫面透過椰林望向河川與糖廠,遠方山脈橫亙綿延,金絹色的天空與大地象徵南國的陽光,平靜而溫暖地照耀著。

圖1. 西鄉孤月。《西鄉孤月生誕135年記念展 孤月甦る》(長野縣:松本市美術館,2008)
圖2. 西鄉孤月《台灣風景》1912,42.0 x 118.0cm,絹本著色,松本市美術館。《西鄉孤月生誕135年記念展 孤月甦る》,圖版93。

日本.19世紀末

  場景回到1889年,西鄉孤月16歲時,甫於上野成立不久的東京美術學校。這裡是日本自明治以來作為近代化政策的一環,官方正式設立的美術專門學校,也是後來學習藝術的台灣青年們努力想考入的地方、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首任校長岡倉天心(1863-1913)是著名的美術理論、教育家,改良傳統的狩野派繪畫,增加光影與色彩,調整構圖與題材,形成代表國家美術文化的日本畫。西鄉孤月本是松本藩士西鄉家的長男,一家遷至東京後,家境不錯的他就讀私立東京英語學校,向狩野友信(1843-1912)學畫。[1] 這一年,西鄉作為第一期學生入學,同學有橫山大觀(1968-1958)、下村觀山(1873-1930),由於表現傑出,加上晚一期的菱田春草(1874-1911),被譽為老師橋本雅邦(1835-1908)門下的「四天王」。

  畢業後,西鄉孤月原本留在學校擔任助教授,1898年岡倉天心因紛爭而離校創立日本美術院時,他與幾個好同學們奮起追隨,同年並與老師橋本雅邦的四女結婚,這一年25歲。此時期西鄉頻繁地在日本繪畫協會共進會等展覽獲獎,名聲不亞於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日本畫家代表橫山大觀與菱田春草。當時可以說被視為橋本雅邦的接班人、日本畫畫壇眾所期待的新秀。

  可惜好景不常,不到半年的婚姻破局,據說與身為美男子西鄉的好酒色有關。由於東京難以容身,他逐漸與中央畫壇保持距離,開始四處巡遊,到各地開畫會,籌措旅費打算前往歐洲。這段放浪之旅持續了10年之久,足跡遍布九州、長野、東北、北海道等地,終於在38歲這一年來到台灣。

台灣.1911年

  西鄉孤月繼續鬻畫遊歷,報紙記載他在台北日之丸旅館、嘉義俱樂部、台南公館等處舉辦畫會。[2] 台灣書畫集《高砂文雅集》中收錄二張水墨女性幽靈圖,可能就是如此而來。其中一張【圖3】,殖民官員佐倉孫三題記「生者必滅,會者定離」,彷彿意指西鄉蒼涼遭遇。事實上西鄉在滯台期間,可能也接獲,學弟菱田春草在東京驟然病逝的消息。

圖3. 西鄉孤月《女子圖》。羽賀銀松編,《高砂文雅集》(台北:高砂文雅集社,1917)。

  相較之下,《台灣風景》用筆細膩,布局審慎。畫家留有另一張相同尺寸與構圖的作品(現藏山種美術館),約略調整色調、山形,與樹林位置,不無可能都是為了復出畫壇所作的準備。

  畫家為何一改先前陰鬱的畫風?在他人生旅途的最後時光,到底看到了什麼?

研究筆記.2020年

  故事有待現在的藝術史研究來完成。關於西鄉孤月在台灣活動的資料,僅有《台灣日日新報》上寥寥的幾篇報導。然而從藝術史風格分析的角度來看,畫家十分仔細描繪糖廠與山脈造形,應是實地觀察而來,似乎對風景有所寄託。

  先從糖廠下手,畫中約略可見煙囪上的三角形標記。日治初期開始設立如台灣、明治、鹽水港等新式製糖會社,三角形標記應該是鹽水港製糖會社的商標【圖4】。廣泛查閱史料,西鄉孤月來台的時間點1911年時,已設立台南岸內與新營的製糖所。然而比對舊照片中的製糖所造型、煙囪數,與地圖上的溪流、山岳等方位,仍然沒有把握。反覆查閱發現,原本隸屬鹽水港製糖會社的還有高雄旗尾製糖所【圖5】,1927年被台灣製糖會社買下。起初用到後期出版的史料,難怪遍尋不著。矗立著的糖廠與煙囪,可謂是台灣從地方農場發展新式糖業的一個縮影。

圖4. 鹽水港製糖會社商標。社團法人台灣糖業文化協會編輯委員會編,《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歷史圖說集》(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武智紀念基金會,2005)封面。
圖5. 旗尾製糖所照片。黑田菊之助,《南部臺灣寫真帖》,1914。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寫真資料庫。(擷取日期2020/04/06) 比起西鄉畫作較偏向從煙囪的角度拍攝。

  其次是山岳形狀,慚愧的是對這些山岳造型並不孰悉。請教台灣登山界的友人專家,很快得到專業回應,一一標記。再參照地圖,作品取景應是從旗山望向楠梓仙溪、製糖所的方向。以及,中央山脈南段的霧頭山、北大武、南大武山等,不但雄偉壯觀,北大武山更是自古以來原住民視為祖靈的聖山。

  於是西鄉孤月的故事有了最後一個鏡頭,這是他流浪所到最遠的地方,有著耀眼、原始,又新興的天地氣象。他穿越椰林,眼前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廠舍儼然。原本落魄陰鬱的旅人發現了桃花源,被南國的陽光溫柔普照。


西鄉孤月《台灣風景》將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 (2020/10/17-2021/01/17) 限時展出。 展覽訊息請關注北師美術館官網公告 https://montue.ntue.edu.tw/。

本文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贊助之研究成果一部分,謹致謝忱。

本文經漫遊藝術史授權轉載。原文網址:【不朽的青春】南國陽光普照──西鄉孤月的末日之旅


註釋:

[1] 《台灣日日新報》1911.02.13漢文版3、11.17版1,1912.04.09漢文版5。

[2] 西鄉孤月的生平,參照《西鄉孤月生誕135年記念展 孤月甦る》(長野縣:松本市美術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