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陳進的《芝蘭之香》(1932)畫中卻有著一種特殊的時代感,看似和諧的畫面,實則融合了來自不同文化的元素,讓這股香氣格外複雜且迷人。
分類: Bí-su̍t故事
傾注百年的孤獨感──再讀黃土水〈出生於台灣〉
在黃土水的〈出生於台灣〉文章中並沒有特別描述他是「孤獨」的。不過孤獨的人通常不會說自己孤獨,黃土水的孤獨感,來自他所面對的世界、台灣社會的現狀,也與百年來東亞美術史多歧的發展有關。本篇試圖推敲畫家的情感(史)與狀態,或許更能理解他寫這篇文章背後的來龍去脈。
威權時代的同床異夢──台北劍潭公園的故事
藝術是屬於上層文化,還是屬於社會大眾呢?顏水龍會毫不猶豫的回答:「這是給在公園休憩的男女老幼慢慢觀賞的。」基於對公共藝術的理念,同床異夢的合作,如今〈從農村社會到工業社會〉成為台北市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台灣藝術家如何在威權年代下藉由「同」中求「異」,追求理想的故事。
台灣美術史的悲哀──沒有美術館的年代
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會館,曾被報紙譽為本島最初的美術館,戰後轉為給美國新聞處使用,1976年轟動一時的洪通畫展,再度將這個場地擠得水洩不通。同一地點,曾經見證過台灣美術的世代交替,也目睹重要作品為公眾所遺忘而棄置街頭。假使美術史的知識能夠更加普及,是否就不會再發生這樣的悲劇呢?
雲豹在我心中
雲豹或許已消逝在台灣山林的版圖上,對魯凱族部落而言,雲豹活在他們的心中。對藝術家而言,黛藍的天空,亮黃的燈火,斑斕的雲豹,鐵灰的石板,成為畫面上明亮的色彩,呼喊出一段魯凱與雲豹之間歷史傳奇。
「為藝術品把把脈—老畫病變與修復實例」郭江宋老師台大藝研所演講活動報導04:預防保存篇
在演講最後,郭老師再次重申了「預防性保護」的概念:文化遺產若只有藉由「修復治療」獲得康復,而無「預防保存」的環境,就像一個沒有遵循醫學常識的人,將一直反覆進出醫院治療,繪畫作品同樣也將於損壞與修復間不斷循環。
「為藝術品把把脈—老畫病變與修復實例」郭江宋老師台大藝研所演講活動報導03:修復實戰篇
郭老師說每一件作品的修復都是個案,在這次的演講當中,他特地以這次「不朽的青春」展覽中所經手修復的幾件作品為例,詳細分享如何修復的過程。小編特地為大家整理出幾個重要的修復步驟,郭老師還出了小測驗考考大家,要仔細看喔!
「為藝術品把把脈—老畫病變與修復實例」郭江宋老師台大藝研所演講活動報導02:為畫把脈篇
郭老師提到,作品有自己的壽命,其「先天條件」也就是它的材料,「後天條件」即擁有者的「預防性保存」,就是穩定的保存環境。如果有健全的保存觀念與條件,修復師就可以做到最少程度的干預,尊重畫家原始意圖。
「為藝術品把把脈—老畫病變與修復實例」郭江宋老師台大藝研所演講活動報導01:修復師養成篇
什麼是保存修復?在怎樣的狀態下藝術品文物會需要修復?作品修復會需要經過哪些步驟,是否有一定的規範呢?台大藝術史研所邀請資深修復師郭江宋舉辦一場介紹「什麼是修復」的演講。郭老師覺得藉著這次演講的機會,可以給在座的收藏家、研究者、創作者等一些很好的建議:在怎樣的情況下,你的作品會出現保存上的危機。
當嘉義成為世界終站──壯志未酬陳澄波
1924年,陳澄波從嘉義出發,前往他夢想的藝術國度,1947年,他的人生旅程在嘉義告終。美術家的社會功能為何? 未來東方藝術發展的中心在哪裡? 這是作為藝術家的陳澄波努力思考的問題。現在我們有答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