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世英(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員)

陳進在第六回臺展(1932年)入選作品《芝蘭之香》,「芝蘭」常被用來比喻德行的高尚,如《孔子家語》:「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
《芝蘭之香》畫面上有兩盆蘭花,高腳花几上置放的是以香味取勝,文人詠嘆,被稱為「王者之香」的國蘭,是中國自古就栽培的一種蘭花。新娘身旁的那一盆白花蝴蝶蘭,是臺灣原生種蝴蝶蘭「臺灣阿嬤」。成株的「臺灣阿嬤」可綻放幾朵至幾十朵的花,阿嬤來自學名amabiles前兩音節的音譯。
1879年,蝴蝶蘭在蘭嶼被發現,日治時期本土蝴蝶蘭就已聲名大噪。不論是研究者、官員,愛蘭人士都對臺灣蘭科植物產生濃厚興趣,自山中採集或自島嶼帶回,蒐集高達上千株。至1910年,珍品蘭花已成為奢侈品。1947年「紅頭嶼」改名為「蘭嶼」,也與島上盛產蘭花有關。栽培良好的蝴蝶蘭可開到300多朵花,在1950年代曾獲多次國際蘭展冠軍。
《芝蘭之香》畫中的新娘,杏眼小嘴的五官,帔霞戴冠的裝束是中國的傳統,頭戴珠寶鳳冠,珠狀長垂片半遮蓋著臉。紅色緞襖搭配黑色長背心;緞襖上有金色繡花,背心的中央飾有鳥和蝙蝠的圖案以及其他吉祥飾樣。裙擺下露出三寸金蓮繡花小鞋尖,坐在臺灣上層社會家庭常用的傢俱螺鈿椅上。
纏足曾經是婦女社會地位的象徵,但在廿世紀初現代化潮流下已不合時宜,不論是中國還是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社會,都是落後的現象。各地區都先後發起、推動放棄纏足的運動,臺灣本土自發性首次的禁纏足運動起於1899年。次年臺北大稻埕的中醫黃玉階(1850–1918),於1900年組織了第一個「臺北天然足會」,當日開幕典禮有250人參加,總督兒玉源太郎和後藤新平也與會參加,黃玉階本人也獲臺灣總督府頒授紳章。
臺灣女性於1911年成立組織社團抵制纏足,社團女性每人獲得一條手帕,上面印有總督兒玉的筆跡,引述孔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引用儒家孔子教義,以此使廢除纏足更易為臺灣人接受。
1932年陳進成為臺灣籍東洋畫部審查員,她能夠符合資格的原因來自於連續在臺展中獲得了三次的特選。她之前的美人畫作品《野分》(1928)、《秋聲》(1929)、《青春》(1930)、《逝春》(1931),都描繪日本和服美人,而《芝蘭之香》的新娘、螺鈿傢具與蘭花,不是臺灣本地元素就是中國傳統,但作品的繪畫風格是日本畫的風格。
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不是件易事,纏足不符現代趨勢,但天然足與傳統服飾樣式產生突兀感。整體來說,少少幾樣簡單的物件點出人物的背景、單純場景突顯出中心人物的特殊,符合浮世繪傳統的構圖樣式。人物臉部的細緻,平塗色彩、服飾圖案描繪的技巧,以及衣著自然的皺褶處理,不難看出陳進在東洋畫上的功力與用色的成熟技巧,營造出該作品縝密而卓越的和諧感。
著作權聲明:文章的著作權屬於作者所有,轉用需取得作者的同意。若有需要煩請來信聯絡本站。
參考資料:
吳文星,〈倡風氣之先的中醫,黃玉階〉,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一冊(臺北:自立晚報,1987),頁45–55。
謝世英,〈模糊的臺灣認同:解讀陳進之美人畫〉,《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16.1(2006.01):14-31。
廖仁滄,〈臺灣阿嬤〉,《科博館專欄》,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topic/plant/Phalaenopsis-aphrodite/Phalaenopsis-aphrodite.htm,2021年11月24日瀏覽。
黃能馥、陳娟娟,《中華歷代服飾藝術》(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9年),頁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