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í-su̍t故事, 所有文章

台灣美術史的悲哀──沒有美術館的年代


作者:顏娟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藝術家的養成除了經濟條件外,還需要知識豐富、視野寬闊的社會文化環境,我們不能忘記大戰後,國民黨政府來台,直到1983年底,台灣依舊還沒有美術館。最正式的公共展覽廳為台北新公園省立博物館,即現在的二二八公園台灣博物館,此館從1908年創始以來的定位就是自然科學博物館。其次,1936年台北公會堂落成,作為市民集會、演藝活動場所;1945年10月這裡也是「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場所,國民黨政府改稱中山堂,主廳改名「光復廳」。戰後初期為國民大會會址。50年代最初省展常在此二館之間輪流展出,小型展則陳列在中山堂光復廳二樓迴廊。1958年李石樵戰後第一次個展也在中山堂舉行,這次個展記錄,幫助他在隔年擠入師大美術系任教,和緩了家中經濟拮据的問題。

  1970年代許多大學生如我,都記得南海路美國新聞處對外開架式的圖書館吧!這裡是戒嚴時代美國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不定期舉辦前衛音樂會、展覽等活動。美新處目前已經改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許多人不知道此建築原為日治時期台灣教育會以紀念昭和天皇登基為由,費時一年耗資17萬日圓興建的台灣教育會館,1931年5月底開幕。[1] 這是一個綜合文化會館,一樓設大會議室與電影放映室等;二樓240坪為美術展覽空間,教育會承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府展)與各級學校師生美術展覽會都在此舉行,報紙評論為「在本島亦可譽為最初之美術館」,提供全島教師會員申請使用。每年在此舉行不計其數的美術團體展與個展,例如知名日本畫家如大久保作次郎、楊三郎、顏水龍從法國回來都在此舉行滯歐作品展。然而國民黨政府來台初期,此建築曾一度成為台灣省參議會、台灣省議會會址,直到1958年省議會隨省政府機構遷移至台中霧峰,才改撥給美新處使用。

【圖1】洪通作品,墨、紙,私人收藏。

  我猶依稀記得1976年美新處轟動的藝術活動,由中國時報與藝術家雜誌社合作,為台南南鯤鯓來的洪通(1920-1987)舉辦個展連續13天,場內擠得水泄不通,場外等待的觀眾排滿了幾條街,相關媒體大肆報導【圖1】。[2] 而距此約三十年前,在此地點發生了一場台灣美術史的悲劇。教育會館被台灣省參議會接管後,清出許多報廢物品丟棄街頭,包括日治時期有名的美術作品在內。一位省議員不捨其中一件白大理石裸女像,遂專車運回台中,放在住宅的戶外花園,這就是黃土水入選帝展的〈甘露水〉(1921)【圖2】流落人間的起點。[3] 查對1931年5月黃土水遺作展目錄,台灣教育會館收藏作品有5件,包括〈甘露水〉、兩件奉獻給皇室的動物木雕作品的複刻,以及兩件入選帝展的石膏像作品【圖3、4】。[4]

【圖2】黃土水,〈甘露水〉,大理石,1921。圖片來源:Japanese Old Art Medal

  黃土水為創造不朽的台灣美術品奉獻了生命,死後不過二十多年竟然已經沒有人認得,珍貴的藝術作品在政權轉換時被粗暴地處理,當成廢棄物,現在想來無限悲哀與心痛,然而在當時應該是日常現象吧!如果美術史的知識能夠普及於學校和社會,成為國民的共同記憶,應該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憾事吧?

【圖3】黃土水,〈蕃童〉,1920。圖片翻攝自帝展圖錄。
【圖4】 黃土水,〈擺姿勢的女人〉,1922。圖片翻攝自帝展圖錄。

著作權聲明:文章的著作權屬於作者所有,轉用需取得作者的同意。若有需要煩請來信聯絡本站。


註釋:

[1] 5月29日開幕首展,全島小公中等學校師生繪畫展,《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5月28日、30日。

[2] 漢寶德,〈再見洪通〉,http://www.emuseum.com.tw/tyc/Article_Get.aspx?SiteID=G300&F_ID=G300_AT_000005;李賢文,〈【洪通專題】洪通畫屋:他的宮、他的殿〉,https://artouch.com/views/art-history/content-12393.html;黃茜芳,〈【洪通專題】當年做得很對,完全沒有錯誤:高信疆主持洪通逝世十周年畫展座談會原音重現〉《典藏ART Touch》,2020.4, ,https://artouch.com/views/art-history/content-12405.html

[3] 感謝倪朝龍教授提供此資訊。2020年7月24日與國北師林曼麗老師等共同採訪於台中。林惺嶽,〈黃土水悲劇何時了〉,《帝國的眼睛—林惺嶽藝術評論及學術文集》,典藏藝術,2015,128-132。

[4] 〈雕刻家故黃土水君遺作品展覽會陳列品目錄〉,《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國立台北教育大學,2020,頁247。當時日本官展允許沒有財力將其作品翻模製作成銅像的藝術家,以作品石膏模型塗上青銅色參展。目錄上的兩件石膏像分別是「蕃童」(1920,二回帝展)與「擺姿勢的女人」(1922,四回帝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