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家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故事說穿了其實不值錢,相信許多人從事研究或鑑定時都遭遇過類似的經驗。最初與這件作品的相遇可以說完全是個偶然。
偶然的相遇
2016年9月,和幾位老師一同前往國立台灣博物館(以下簡稱台博館)庫房調件。耳聞台博館藏有一些書畫作品,上網可見典藏資料庫。於是用「畫」、「繪」等關鍵字,檢索篩選出想申請調閱的清單。調件作品數量不少,看得眼花撩亂。令人興奮的焦點落在顏水龍(1903-1997)現今留存不多、遊法時期的作品《港風影》,與小澤秋成(1886-1954)1931年台展作《台北風景》,以及鹽月桃甫(1886-1954)一件描繪原住民的粉彩畫等。幾次的調件,也促成呂采芷老師研究鹽月桃甫這件作品,以及劉錡豫研究其中原為台灣神社的藏品,分別發表在該館學刊上。
至於這件原本記為「平川知道繪「無題(漁船)」」的油畫【圖1】,當時以「順便調出來看看吧」的想法夾雜其中。年代久遠,畫面色澤變暗,但可見原本筆調活潑多彩。老舊畫框的背後有簽名,以及「第九回台展受付番號」、「學租財團」的標籤【圖2】。印象中,平川知道是總督府職員,入選台展數次,並且在藤島武二(1867-1943)來台擔任台展審查員時,陪他登上阿里山看日出。所以初步也很高興以為找到了一件台展作品,對它的理解也僅止於此。




【圖 2.1-3】畫框背面各處
到了2019年初加入台灣美術研究調查計畫,再次至台博館調閱畫作時,問題逐漸浮現。因為其實有便利的「台展資料庫」,一查就知道,平川知道在1935年第九回台展的入選作應該是《靜物》【圖3】。他也多以靜物畫參展,畫風景時則偏向平整的構圖和筆調,與這件作品活潑的風格不同。那麼,這又是誰的畫呢?看起來也不像大家熟知的台灣畫家的風格。線索只剩下畫面左下角難以辨清,看似「Jh…,y」的簽名。日治時期來台遊歷的日本人畫家,多如過江之鯽,固然有著名者如藤島武二,但不熟悉的人物更多。

調閱作品後的隔晚,沒頭緒地查閱《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灣日日新報資料庫,與自己的碩論。有如大海撈針,一時陷入膠著。隨手抽出書架上一本《山崎省三與村山槐多》圖錄翻閱,赫然發現山崎同時期作品上有同樣的拼音簽名「Shozo, y」,以及圖錄所蒐集的資料中,便印有山崎1933年來台創作的這件畫作,刊在《台灣日日新報》上的圖版《ジャンクの朝》【圖4】。[1]

巧合的發現
這個原本以為是巧合的發現,回溯起來其實是數年前埋下的一連串因果。2013年留日期間,在學會發表關於川島理一郎(1886-1971)遊歷台灣的研究後,一位小杉放菴記念日光美術館的學藝員迫内祐司先生,主動來表示該館藏有川島作品,歡迎調件。此時我也對小杉放菴(1881-1964)的東亞旅行感到興趣,便約定前往調查,成為後來研究發表和博論的一部分。當時這位迫内先生正在籌辦山崎省三的展覽,和我確認與台灣相關的報刊資料,年底寄贈來前述的那本圖錄。隔年,圖錄和我一起回到台北,一直悄悄地安放在書架上。當年應該翻閱過圖錄,慚愧的是印象不深。所以這次面對山崎畫作才會一開始「相見不相識」,又發現「卻在燈火闌珊處」。
山崎省三(1896-1945),師事小杉放菴、山本鼎(1882-1946),1920年代投入農民美術與自由畫運動,加入春陽會。30年代頻繁旅行沖繩、台灣,1938年8月他與山本鼎前來探察台灣美術工藝現狀,對原住民工藝十分讚賞。戰爭期間山崎作為從軍畫家前往華南、大同石窟、南洋等地。1940年與楊三郎等參與廈門之日華合同美術展,1945年因腦溢血病逝於越南陸軍病院。
《ジャンクの朝》中山崎省三迅捷多彩地描繪佔據畫面大半的戎克船,昂然浮現於較為灰澀、看似微雨飄搖或陰晴不定的淡水山景。前景駐足的小人凝望著船隻,和對岸的觀音山,人物與簽名同樣用黑色描寫,既是作為點景人物,或許也是畫家自己的寫照吧。
這件作品在1933年11月山崎於教育會館的個展中展出後,推測由支援社會教育的學租財團收藏。戰後由臺灣省教育處組織的學產管理委員會接收,1950年移交省立博物館。2002年台博館(原省博)進行文物清查後,便重新「上網」。
不厭其煩地說明來龍去脈,目的不在分享個人經歷,而是用以思考下一個問題。為何山崎省三的畫會和平川知道的框鑲在一起?不過與其如此追究,其實更需要自我反省的是,為何日本春陽會的要角山崎省三,對我而言如此陌生,反而不如其實在日本默默無名的平川知道?將近50年的時光,這位春陽會畫家創作的台灣風景畫,被框在滯台日人的台展作品的畫框裡,無人知曉。或許這件作品在歷史中之所以被這樣錯裝和遺忘,是因為我們現在以戰後的國家為本位,書寫自己國家的美術史時,造成還有許多畫家和作品,失落在彼此的境界之間。
那麼這個所謂的偶然與巧合,其實是來自對歷史的不斷失聯和遺忘。幸運的是,作品保存在台博館設備完善的庫房裡,並藉由研究與展覽的努力,終於有機會再現當時令畫家心動不已、絢爛流離的風景。
山崎省三《ジャンクの朝》與它的「畫框」,以及顏水龍《港風影》、小澤秋成《台北風景》,正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2020/10/17-2021/01/17) 展出。展覽訊息請見美術館官網公告 https://montue.ntue.edu.tw/。
本文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贊助之研究成果一部分,調查過程受台博館李子寧教授與庫房人員諸多協助,謹致謝忱。
本文經漫遊藝術史授權轉載。原文網址:【不朽的青春】偶然與巧合──談台博館藏山崎省三作品的發現
註釋:
[1] 迫内祐司等編,《『槐多の歌へる』その後― 山崎省三・村山槐多とその時代》展圖錄,東京:讀賣新聞,2013。〈山崎氏の個展〉,《台灣日日新報》,1933.11.18 版6。